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日:
夏令时:
上午:7:30-11:30
下午:2:00-5:00
冬令时:
上午:8:00-11:30
下午:1:30-5:00
首页 >> 医院动态 >> 【我与张山雷的故事】之十六:弃儒学医 应试科举

【我与张山雷的故事】之十六:弃儒学医 应试科举

发布时间:2018/11/2 16:25:40 次浏览 分类:医院动态

(本网消息

清光绪三年(1877年),张山雷5岁开始认字,6岁入家塾,8岁习举子业于南翔镇李眸云先生门下与张洛钧有同门谊,11岁四书五经约略能诵,13岁便始习科考帖括,也就是为科举考试而学习八股文。然天性不喜欢八股的他,平时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子集,也就在青少年广泛阅览群书的这段时间内,既打下了坚实的儒学基础,也扩大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即19岁时他便考取秀才,并以冀在日后的仕途之路上再度求取功名。张山雷智商较高,文化基础、综合素质较好。

在封建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千万学子无不拥挤在科举的独木桥上,张山雷少年时一心从事举子业,并没有学习一门技艺的想法。

悬壶济世

1894年,张山雷母亲年事已高,病半身不遂。身为人子,自当恪尽孝道。张山雷迎医尝药,侍奉病中老母。在这一过程中,他得以开始接触到医界人士,并自己购买医书,作为侍奉汤药的参考。他读医书日多,领悟医学要旨,于是渐渐喜欢上了医学。在科举之梦尚未彻底破灭之时,他还不能下决心将业余爱好变为自己的职业。

经过稽核各医籍同异,欲以求其通贯,而颇不易言,研究日久,于杂病粗有头绪之时,他便小试牛刀,常为乡亲邻里诊治病症却每每应手而效。到1900—1901年间,找张山雷看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山雷26岁,父亲去世。张山雷在嘉定县城厢南门大街张马弄开诊所悬壶行医时,他不写科目,仅书张资生知医5字招帖,意谓我非名医大家,仅懂得一些医药知识,为父老乡亲求医访药提供一点方便而已。

清道光年间青花缠枝莲碾药钵及杵

 

拜师学医

清末,各级政府不管理中医开业事项。谁愿意开业,挂个牌子就算开业了。关键在于如何站住脚跟,努力使业务兴旺发达。最好要有点真本事,也可以“戤牌头”,更可以故弄玄虚。“戤牌头”,首先是业师的名望,“名师出高徒”嘛。徒弟出钱,老师出面,大办满师酒,宴请同行、士绅、地痞,请多多捧场,请多多包涵。招牌上可以写上“某某老夫子亲授”等字眼。拜师学艺与自学私塾,在形式上有显著区别。1897年张山雷25岁,“寿颐按:霍乱一症,近年多有。忆不佞在廿四五岁时,已治愈重症数人,大都是真寒直中,一投四逆数味,即获桴应。”1900,28岁时,“洎乎庚、辛之间,问病者渐多,而自思于时病变化,竟是茫无端绪。”这也说明此时张山雷并无师承,而是自学成才。

1902年秋季,张山雷年届30岁,却偶感新凉,微寒发热,他说:病本不重,惟时虽已习医,不敢自信,乃延同邑之世医某君定方。他有感于时气诸症,变化迅速,令人茫无头绪而不敢断然为自己处方下药,深感对医学知识之不足,遂决心拜师求学,进一步深造。后张山雷从同邑黄墙村朱阆仙先生习医,张洛钧亦弃儒而在沪从盛名鼎鼎的黄醴泉专攻中医学,两人过从甚密。张山雷经常与同邑学弟张文彦(洛钧)切磋医理,或纵论古今各家得失,证之彼此临床经验;或向当地及上海名医俞德琈、侯春林、黄醴泉、赵芸台等求教医理、针灸,质疑问难,获益良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张山雷负笈于同邑嘉定县黄墙邨(村)朱阆仙门下,同学有心肫、咏豳、海澄等。朱家的黄墙邨,属于方泰。嘉定安亭也有“黄墙村”,为与方泰黄墙相区别,俗称“西黄墙”。朱阆仙为黄墙朱氏世医,被当地百姓誉为黄墙疡科大名医,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一世朱鸿宝行医始,至朱阆仙已传至第五代。朱氏世医,五代相传,精通各科,尤以疡科见长。朱阆仙年轻时,曾随其堂叔朱冠千侍诊10年。朱冠千,名朱裕,冠千为其字,号芝村,精内外科,尽得其祖朱鸿宝心传。朱鸿宝尤精疡科,《嘉定县志》记载其数世家传疡科及著述,且称百余年来,东南疡科,首推黄墙朱氏。朱阆仙继承祖业,为当地名医,望重一时,就诊者每天都座为之满。朱氏疡科的学术核心是“内外相通”,治疗也是内外兼顾。张山雷初到朱门,见其诊所“内外女幼各病,日以百计”。如此大的门诊量,提供了非常好的临床实习条件。张山雷临床上滚打了14年,在随诊中处理过许多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因此名声远播。朱阆仙见张山雷虚心刻苦,悟性聪灵,则不厌其烦地悉心指点,每日不仅向他阐析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原理,还将平生经验,家传秘方,亦悉数传授。张山雷得益于朱冠千、朱阆仙叔侄俩的亲聆教诲,使学识经验益臻精湛。张山雷求学朱门,前后不到3年,但已有医学书本知识的他,经过这番临床实践中的耳提面命,医术日臻完善。30年以后,当张山雷进入花甲之年时,他还深切地回忆这段求学的经历,感恩不已,怀念恩师朱阆仙饮我上池,不啻洞垣有见。现将黄墙朱氏疡科传承谱系胪列如下:

第一代:朱鸿宝(17601834年)字钧石,创立了黄墙朱氏世医。著有《内外合参》20卷等,毁于战火。“朱鸿宝,字钧石,世居黄墙邨。兼治内、外证,外科尤擅绝。尝言外由内发,内自外彰。六气之邪,客于营卫则为伤寒;时疫客于经络则为痈疽肿胀。先痛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后痛者,形伤气也。肿而不痛者,阳伤也;痛而不肿者,阴伤也。痈疽之源有五,总不出三因。惟神明于内者,能神明于外;亦神明于外者,乃能神明于内。故内证必擦(察?其俞穴有无壅滞;外证先考其六经有无外感。然后表里攻补,施之立瘳。其持论如此。子士铨字秉衡,传其术。百余年来,东南疡科,首推黄墙朱氏云。”

第二代:朱士铨(17831818年),字秉衡,号厚斋,朱鸿宝子,传鸿宝术。著有《伤寒一得》四卷等,毁于战火。

第三代:朱裕,字冠千(18121886年),号芝村,尽得其祖鸿宝心传。“朱裕,字冠千,号芝村,世居黄墙。精内外科,尽得其祖鸿宝心传。海上某巨公患大疽,诸医束手。裕先进清血液之剂,以解其毒;后用温补以收其功。巨公感之,力荐入薛苏抚幕,坚却不应。子丽涛,字少村,克绍家业。又通术数诸学。母病,三次刳臂以进。”

第四代:朱丽涛(18391908年),字桂生,号少村,朱冠千长子,克绍家业。又通术数诸学。母病,三次刳臂以进。

第四代:朱澧涛(18471922年),字蘭生,号彦彬,朱冠千次子著有《疡科治验心得》一卷,《临证医案》四卷,《续内外合参》八卷等,毁于战火。

第五代:朱成璈(18531920年),字尧农,号阆仙,鸿宝曾孙。从叔祖、丽涛习医术,经验愈多。丁家巷农人患脱壳子痈,两睾丸亦溃烂。治法内用掺药,外以湿豆腐衣包裹丸子。重生囊皮亦完好如初。花家桥顾姓,百念穴生疽,形如覆盌,硬如铁石。先敷药以烂之,继用刀割之。随烂随割数月,疽去,顶骨尽见,改用生肌药收功。一小儿,年十二,患烂喉证,缠绵岁余。成璈知系先天所遗黴毒,投以三黄解毒清火之剂,遂愈。” 县志中“鸿宝曾孙。从叔祖、丽涛习医术”,“鸿宝曾孙”小误,应为朱鸿宝玄孙。叔祖指朱冠千。朱丽涛为叔父。

第五代:朱成球(18801922年),号芝孙,朱芝村之孙,朱少村之子,朱春霆之父。

第六代:朱维伟(18781927年),字俊儒,号巽初,朱阆仙长子,协助朱阆仙办学。

第六代:张山雷(18731934年):真正发扬光大嘉定黄墙朱氏内外科世医并推向全国,其实是张山雷。黄墙学医同学有心肫、咏豳、海澄等。

第六代:朱维仁(18811964年),字天如,号乐群,从医60年。遗著甚多,文化大革命中被烧。

第六代:朱春霆(19061990年),字维震,早年随父朱芝荪学医。朱春霆17岁时,朱芝荪病逝。后从扬州人丁树山学推拿,成一指禅推拿名家,是“朱氏一指禅推拿”创始人。

第七代:朱鼎成(1961年~),朱春霆之子,子承父业,“朱氏一指禅推拿”传承发扬者。

从黄墙医塾带徒言之,第七代有戴石农、曹祖培、汪景文等,而且出道早于朱春霆10年。

 

图文来源:医院自媒体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