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日:
夏令时:
上午:7:30-11:30
下午:2:00-5:00
冬令时:
上午:8:00-11:30
下午:1:30-5:00
首页 >> 党史学习 >> 【党史微课堂㉖】持久战

【党史微课堂㉖】持久战

发布时间:2021/5/7 15:34:45 次浏览 分类:党史学习

(本网消息)

《党史微课堂》 朱水根/篆刻


党史微课堂

学党史|忆初心

1921-2021

             


党史天天学


26、持久战

为了动员并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全面抗战,必须明确地提出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七七事变前,中共中央就预见到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七七事变后,在1937年8月中旬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提出: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在战术上应取攻势,即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华北战区须培养独立持久的能力,并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同时在敌人侧翼和后方发动民众,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交通运输,牵制消灭日军。可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实际上没有听取这些意见。不久,共产党的洛川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再次强调:“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如何开展持久战?红军在这场持久战中应该担负怎样的任务?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并在有利条件下进行运动战,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钳制与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持任务),保存与扩大红军。会议确定:红军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彭德怀、周恩来等相继发表文章,根据抗战开始后的实践经验,向党内外广泛宣传持久战的方针。但是,“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仍有着相当大的市场。在国民党营垒中,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也有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苏联出兵,次之就是英美在上海干涉。”在南京丢失前,蒋介石曾打电报给斯大林要求他赶快出兵。在共产党内,一些人又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二百万正规军就可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而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以为靠正规战就能速胜,游击战无助于取得胜利。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5月,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十个月,战争的实践已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错误的。然而,中日战争的过程究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解决。为了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5月写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文。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持久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1938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局部。

图文来源:自媒体宣传中心